“研究述评”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述评
    杨伟光, 李丽丽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12): 40-45.
    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星箭接口标准化成为保障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要素之一。本文基于星箭接口标准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了其对商业航天产业在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安全性增强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研究述评
    林宝晶, 刘江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12): 46-55.
    针对我国企业当前在网络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专项领域开展管理先行、以技术为手段、开展持续运营的治理闭环方法,形成专项领域的“微循环”体系化建设思路,从而消除宏观层面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营三者建设割裂的问题;以某银行应用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专项建设为例,介绍了采用“微循环”体系化建设思路开展的具体实践及取得的效果;最后,指出通过在多个专项领域构建“微循环”体系,将有助于企业积累、沉淀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 研究述评
    李春秀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9): 50-54.
    民用直升机在交付用户投入市场运营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的持续适航文件编制和评审,并通过适航当局批准和认可。因此,为提升民用直升机研发人员编制持续适航文件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对持续适航文件相关适航要求进行分析,解析了持续适航文件的编制要素,并提出持续适航文件编制的一般符合性验证思路。
  • 研究述评
    侯金波, 曾强明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9): 55-57.
    目前,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因此中小型制造企业亟需加速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作了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 研究述评
    张福萍, 李作鑫, 刘佳, 明瑞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9): 58-62.
    本文从自动化程度、数字化、互联网建设、排产与调度、数据资源共享及地域限制、社会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部分航天生产企业制造工厂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难度及问题;以上海市发布的智慧工厂政策导向为依据,介绍了某航天企业智慧工厂建设、智能制造改进与发展的现状,阐述了该企业在智慧工厂及其智能化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以及在互联网赋能平台、数字化工艺设计、智能排产与调度、智能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研究探索的智慧工厂及智能制造新模式,以期为相关行业企业智慧工厂模式建设及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 研究述评
    杨春秀, 杨梅, 张梦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7): 22-26.
    面向智能化海战,本文从智能技术特征出发,研究分析了非结构化智能指挥决策软件相对于传统结构化决策软件,在生存形态、部署分布、数据支持、结果未知方面具有的新特点及未来趋势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和知识驱动、深植智能化技术的决策软件质量测评要点,为舰艇智能化指挥决策软件质量保障提供借鉴与参考。
  • 研究述评
    李顺, 马连敏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7): 27-32.
    面对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需求,亟需开展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相关流程优化研究,缩短任务准备周期,提高发射效率。本文对发射支持系统在测发阶段和射后恢复阶段参与的工作项目及占用的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助于流程优化的若干措施。实践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地面支持系统可更高效地完成测发流程内的工作项目和发射后恢复工作,为保障高密度发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研究述评
    杨振业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7): 33-41.
    为实现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支撑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发展目标,本文系统总结常规发动机领域近年来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采取“三个面向”的分析方法,从产品、流程、组织三个维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查找问题背后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持续增强常规发动机领域质量保证能力。
  • 研究述评
    何崇康, 韦琳, 方亮, 刘星, 韦潮丰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6): 56-62.
    铁氧体吸波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磁损耗、强矫顽力和低成本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然而铁氧体吸波材料存在吸收机制单一、密度大和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当前采用掺杂和复合的方法来提高其综合性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此了解并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意义。本文从吸波材料吸收原理出发,依次阐述铁氧体/离子掺杂型吸波材料、铁氧体/磁性金属复合吸波材料、铁氧体/介电碳系损耗复合吸波材料,以及铁氧体/有机化合物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未来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 研究述评
    梅迪, 朱迪, 朱开鼎, 杨军, 姚延风, 孙鹏飞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4): 33-38.
    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使得低轨星座系统建设成为重要趋势,对卫星规模化生产及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卫星发射前运输为切入点,调研国内卫星商业运输现状及能力。基于商业航天发展趋势和多星发射任务需求,遵循经济可行、安全可靠、快速运输原则,对比分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方式。结合“G60星链”星座系统案例,对比不同运输方案和包装组合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国内商业物流公司尚不具备整星运输完备条件。综合考虑型号继承性、运输安全性、运输周期、运输成本等因素,得出波音 747 空运进场、公路返回方案为优选,强调卫星研制方抓总并利用商业物流运力降低成本,为建立低成本商业运输新模式提供参考。
  • 研究述评
    康丽艳, 张宁, 汪芳虹, 张长海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4): 39-43.
    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碳排放监测现状,分析传统碳排放监测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遥感应用碳排放监测的优势,总结未来碳排放监测的重点应用领域和应用对象,为遥感卫星在碳监测领域的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研究述评
    陈婷婷, 梁巍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4): 44-47.
    随着型号研制工作的深入推进,产品研制档案数量激增,产品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已成为衡量航天型号研制单位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解决航天型号单位对产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强化档案数字化顶层设计、逐步实现档案流程的数字化、以平台建设牵引数字化转型、新技术提升数字化质效、提升档案队伍数字化能力等方面,对航天产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策略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 研究述评
    刘哲, 张军, 高琦, 韩永万, 栾庆冬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4): 48-52.
    近年来,轨道上的航天器数量急剧增长,空间站等太空设施的工作环境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由小行星等的撞击导致的航天设备遭受损毁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以小行星观测为典型代表的太空观测装备及技术开展专项研究,结合观测装备配置,分析国内外太空观测技术发展现状,梳理太空观测技术体系。通过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太空观测技术发展的建议,为后续太空观测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 研究述评
    权晓伟, 杨晖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4): 53-59.
    随着美军机载、舰载、车载、天基等各种平台高能激光武器进入实战化阶段,其毁伤试验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本文介绍了激光武器毁伤试验的概念和分类,梳理了支撑美军开展高能激光武器毁伤试验的设施情况。通过典型案例,对具体试验过程进行了实例化展示,最后对激光毁伤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为国内类似毁伤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述评
    廖静, 孙良奎, 胡豪斌, 杨帆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2): 59-69.
    超材料的电磁参数可以通过人工设计控制电磁波传播的方向,是实现雷达隐身的有效方法。本文在雷达隐身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超材料在雷达隐身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雷达吸收、雷达散射、散射吸收一体的超材料,并结合未来隐身技术的需求,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 研究述评
    孔同, 余果, 张雪莹, 赵千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2): 70-76.
    随着工业领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其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愈加复杂多样、网络安全防护工作挑战巨大。本文通过全面梳理我国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现状,详细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车联网安全等具体标准的设计思路,总结了当前标准体系存在的挑战,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为新时期我国完善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企业落实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 研究述评
    刁吉阳, 徐荣凯, 魏琪, 张鎏琳, 王勇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4, 0(2): 77-86.
    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新兴领域技术突破等方面遇到的阻碍越发沉重,国防企业亟需转变以往的能力体系建设模式,瞄准先进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智算等新兴核心技术,有效推动核心能力建设由任务驱动型向能力驱动型再向体系效能型的快速转变。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新兴领域能力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方面面临的挑战,识别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组织架构、能力规划方法、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和队伍建设等角度,提出了能力体系建设模式转型方案,初步建成了“数字赋能”研制生产核心能力体系。
  • 研究述评
    李春秀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11): 46-51.
    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是一种被动反应式的事后维修,即当装备出现故障且装备落地后才开始保障响应,或根据预先确定的预防性维修间隔进行维修保障,保障响应、维修全过程及装备状态管理基本依靠人工进行,导致保障和保障系统响应等待时间长,技术状态和维修管理效率低,维修成本高,严重影响装备使用效率。基于状态维修(CBM)设计是将预防性维修转化为基于状态的维修技术途径,是实现装备健康管理的基础,也是减少预防性维修项目、缩短维修保障时间、提高装备使用效率的主要技术方法,更是实现敏捷保障的迫切需求。CBM 候选项为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输入,以减少预防性维修任务,实现对航空装备的故障预测。CBM 设计的第一步即是确定CBM 候选项,候选项选择的正确与否是健康管理设计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如何确定CBM 候选项,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为具体实用、易于操作的有效方法。
  • 研究述评
    赵星宇, 周悦, 李欣益, 朱行健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11): 52-55.
    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军工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融入世界是大势所趋,中国军工企业应主动应对,加快国际化步伐。本文分析了国际化发展的两大核心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与传统贸易的合作、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建立国际化服务体系和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等举措建议。
  • 研究述评
    贾玻, 刘文轩, 王瑞丰, 房桂祥, 吕威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11): 56-59.
    为深入探讨抽样检验方案在产品批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航天生产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满足航天产品最新批产任务发展形势要求,基于抽样检验理论研究,结合航天产品实际批产案例,阐述了抽样检验方案和样本的确定过程、抽检方案的具体实施及其检验效果。研究表明,抽样检验在批产质量管理中的指导性作用显著,批产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可以促进航天批产质量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 研究述评
    史亮, 曲燕, 张倩, 田娜, 马瑶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30-33.
    为成功实现电子装备研制最终目标,通过对装备研制程序实施有效管理,可以在项目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等项目管理领域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现行电子装备研制阶段程序要求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提出了完善和规范电子装备研制阶段程序管理的相关建议。
  • 研究述评
    李宗华, 高伟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34-38.
    火力分配是反无人作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传统遗传算法解决火力分配问题存在的分配结果差异过大、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火力分配算法。针对火力分配问题,设计了解向量编码方案、交叉算子以及变异算子。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算子,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可以增强种群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优质染色体在种群的占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的遗传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研究述评
    白世雄, 付永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39-41.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因此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成为安全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工作。通过剖析应用传统基本分析法辨识发动机地面试验危险源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将工作安全分析法用于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改进建议,并从建立管理小组、危险源辨识步骤、应用效果等方面,介绍运用工作安全分析法,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的具体情况。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和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大幅度提升,可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 研究述评
    范晓明, 邢焰, 李强, 蒋承志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42-46.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商业和社会领域的当务之急。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采用数字化工具和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本增效。通过探究新形势下数字化新技术、新理念给型号产品物资保障业务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展示中国航天宇航元器件工程中心以业务发展为牵引、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以元器件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支撑产品科研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建设思路和策略。
  • 研究述评
    李鹏, 宋宏江, 赵欣, 吕伟, 张海祥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47-53.
    航天器研制模式已经由单发研制发展到多航天器批产并行、星座级研制、多舱段多器联合验证,呈现出多地并行、高密度研制和发射、高复杂、强耦合的特点。通过基于私有云的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践,推动建立敏捷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协同研制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
  • 研究述评
    王凯, 刘震磊, 李闯, 刘博浩, 朱万安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9): 54-59.
    近年来,随着仿真技术与硬件性能的快速发展,虚拟维修技术在降低飞机维护成本、提高产品可用性与维护安全性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虚拟维修技术应用在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在场景匹配性、使用沉浸感和内容集成度等方面仍存在挑战。基于Unity 3D引擎,以维修模式需求、流程需求、内容需求为导向,开发虚拟车间,以某型飞机为原型构建虚拟样机作为虚拟维修的对象,辅以数字维护手册,实现与物理维修过程的高度一致性,最后基于多学科知识的协同仿真与评价,完成覆盖维训练修、维修辅助与维修方案验证等领域的多层次虚拟维修车间构建。
  • 研究述评
    王诚城, 张慧迪, 宫剑, 梁斌, 刘鹏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7): 51-56.
    对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进行表面除胶,对其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进行检测,探究除胶时间以及除胶温度对微观形貌及PAN基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AN基碳纤维表面上浆剂所需除胶温度为600 ℃,除胶时间为5 min;在高温状态下PAN基碳纤维易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碳纤维力学性能随着除胶温度的增高以及除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高温去除PAN基碳纤维表面上浆剂,增加氮气保护可以保证生产线碳纤维除胶彻底以及有效减少碳纤维拉伸强度的损失,在该除胶工艺的基础上开发的镀镍碳纤维具有镀层均匀、镀层与碳纤维基体结合良好的优异性能。
  • 研究述评
    刘泊天, 何端鹏, 李岩, 王向轲, 高鸿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7): 57-65.
  • 研究述评
    申文燕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6): 22-26.
  • 研究述评
    韩秋冰, 张德志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 0(6): 27-31.
  • 研究述评
    韩雷, 孙田雨, 谷先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2): 26-28.
  • 研究述评
    罗彪, 马天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2): 29-33.
  • 研究述评
    檀国柱, 郑昭春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2): 34-37.
  • 研究述评
    田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2): 38-40.
  • 研究述评
    秘倩, 杨广华, 庄严, 张瑜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1): 34-40.
  • 研究述评
    刘海年, 王艺, 郑宁, 谷艳萍, 柳鑫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1): 41-47.
  • 研究述评
    朱宏斌, 韩艳彬, 王浩军, 刘琦, 刘磨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1): 48-53.
  • 研究述评
    马立, 游桃雄, 李小同, 于槟恺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0): 22-27.
  • 研究述评
    阎娟, 王海宁, 陈云, 靳超伟, 王翰鹏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0): 28-31.
  • 研究述评
    王磊, 张飞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2, 0(10): 32-35.